熱門文章

2012年4月28日 星期六

A Day In The Life


美國滾石 音樂雜誌〈Rolling Stone〉,曾經在眾多的Beatles原創歌曲中,精心的篩選出100首最被推崇的曲子,並定調為“最偉大的  100首曲子〈The Beatles 100 Greatest Songs〉”。在這百首的偉大曲子中,被名列為第一名的曲子是 “A Day In The Life  ” 1967 年6月2日發表。
Rolling Stone音樂雜誌,曾經於1970年對Jhon Lennon做了一段專訪。專訪當中,Jhon Lennon有提及製作 “ Sgt,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這一張專輯的心歷路程。當中有這麼一段對話:
“A Day In The Life”   is the sound of The Beatles on historic roll. "It was a peak". It's also the ultimate Lennon-McCartney collaboration”, “Paul and I were definitely working together, especially on "A Day In the Life"。在這一段的談話裡,很明顯地讓我們知道了,這一首歌曲之於John、,Paul兩人心中,所認定的份量了。
1966年8月29日,Beatles在舊金山燭台公園 ,舉行了最後一場世界巡迴演唱會後,正式宣告結束Beatles "Live" 的演唱生涯。在經歷三年的風光後,Beatles 已經極度厭倦他們的經理人 Brian epstien,這些年所幫他們粉飾的形象~~『聰慧、調皮、有趣的四個男孩』。Beatles深知這一種健康的形象, 是完全不符合他們的真實個性。
結束巡迴演唱後的 Jhon一頭栽進迷幻藥的世界,Harrison則去了喀什米爾度了兩個月的假期,Harrison並 宣布,『到此為止,我不再是一個 Beatles了』。  Ringo 則沉淪在倫敦的夜生活。 只有野心勃勃的Paul並不受John意興消沉,職業倦怠症的影響。他開始著手『 Sgt,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專輯的催生。
在Paul的腦海中,一直想顛覆Beatles的角色扮相,於是Paul決定甩開Beatles的身分,把自己沉浸在一個虛擬的合唱團當中。並嘗試把人文的東西構築在它的四周。也把Beatles心中的英雄偶像收集在一起。這種大膽且實驗性極強的的嚐試。定調了“ Sgt,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 這一張專輯。
“A Day In The Life  ”這一首60年代的迷幻搖滾聖歌〈Psychedelic Rock〉,是John跟Paul兩人一起合作創作的最後一首曲子。這一首歌曲,基本上是John 完成的。但是John覺得在這一首歌的中段,需要添加一些不一樣的東西。於是  Paul拿出一首未完成的作品,一首描述他童年求學時光,偷抽菸的情節。是兩首完全不同 tone調的歌曲。
音樂製作人George Martin 問 Lennon如何把這兩首曲子結合起來。Lenon 絞盡他那充滿幻覺的思維回答說:『我想聽到的是一種很震撼的醞釀高潮,從零漸次增強,到一種達到世界末日的氛圍』。他建議請個交響樂團來表現這一種氛圍。但是 Martin 卻反對。Martin本人的古典音樂素養很深厚,他立刻就知道這是不可行的。因為交響樂團演奏是需要套譜的,不是光憑『世界末日』這四個字,就能演奏得來的。這時Paul也加入天馬行空的意見,附和John的看法,要求請一個交響樂團來做實驗性演奏,並由他來對樂團發號司令。無奈的Martin只有妥協。於是 訂下一個大型錄音室。Paul居於好玩的驅使,為了要讓團員拋去傳統的束縛,盡全力的脫韁表現, 要求所有的人都要穿上全套禮服,以滑稽古典之姿來演奏搖滾樂。
Mick Jagger〈Rolling Stone的主唱〉、Marianne Faithfull〈唱 As tears go by的歌手〉、The Fools〈Beatles的宮廷服裝大師〉 都到了現場參與盛會。Paul 將閃亮的彩紙,滑稽的帽子和派對用品分給樂隊團員們戴上。倫敦『皇家愛樂交響樂團』團長,戴著小丑的紅鼻頭和紙眼鏡。前『英國國家廣播公司交響樂團』團長,則用大猩猩的爪子握著他的小提琴弓。整個衝撞出來的效果,對60年代來說,可說是『荒誕至極』。
樂團演奏的樂音也同樣荒誕。團員被要求忘卻畢生的專業訓練,各自演奏,不能和諧一致。Paul下令:『從你的樂器的最低音開始演奏,十五個小節結束時,要到達你的最高音』。至於如何達到最高音由個人決定。所呈現出來的,就是一種瘋狂的狀態。經過了幾次的排練,旋樂手就培養出一種默契,整體聲音的過程比較一致,表現的精緻舒暢。但是小喇叭手則是瘋了般地搶先衝。
Beatles四人和 Martin 一起同時敲下三台鋼琴的琴鍵。音響工程師把音量調到上限,把最後幾個繚繞的餘音也收入這一首歌。整個過程可以說是呈現出一種《Self-Indulge》,自我耽溺的狀態。事實上當時的Beatles是有這種權力這麼幹的。
這張專輯的誕生,讓Beatles從平凡的樂團,奠定它在搖滾音樂藝術史上的重要地位。『A Day In The Life』又是最具代表性的一首曲子。
1970年我在普仁崗拿到這一張台灣盜版的LP時,只是懵懵懂懂地聽。從牛郎那破碎的Rolling Stone雜誌上,看到外國的樂評提到;『A Day In The Life、 是一首可以媲美貝多芬的偉大作品』。阿喜當時只覺得搞不懂,乍聽該曲時就是一種震撼。今天收集了各方面的資訊,把它粗略的敘述。希望與5813同好分享。
人類之所以會偉大,就是不斷的創新~~~~~~Think Different~~~這是我收集資料過程的感受




2012年4月1日 星期日

感動、感恩


『感動』、乃外在的人,或物,與時空背景交疊形成的情景。觸動了個人內心最需要被呵護、敏感的區塊,而造成情緒上的顫動。身體上所形成的生理反應有哭泣、嘶吼、亢奮,激動等等。
『感動』、是『自我」的。套句學術性的字眼、「ego」。感動的世界中,『我』、最重要。『我』的感覺,被放大到無限。
『感恩』、則完全相反。『感恩』的領域是把自己歸零,把自己的傲慢與自我縮到最小。唯有無我,才能領受到外在的體貼與用心,感受外在細微的感動。所以在『感恩』的世界裏,『我』是最小的,也不重要。
1. 三個純真的小孩,飄洋過海來探望過世父親的摯友。想從這些老人的口中,把對父親破碎的記憶,完整的拼湊起來。
2. 19751024日當天婚禮的伴郎,經過37年後帶著太太來見證這一段美麗的回憶。
3.19751024日當天婚樂的D.J,用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貝多芬快樂颂。在這個婚禮的快樂中,用音符傳送喜樂,分享給來賓。大熊當天美好的記憶,託付在一個女兒的名字『Joy』上。
還有大家聚坐一桌,還得忍耐老鐵那沒有創意,又不怎麼好笑的not only~~but also的老梗。鐵大爺、你光喊『感動』『感動』是不是太ego了?
阿喜當天是很感恩。那一段5813的歲月,雖經物換星移,但是還是有年輕人願意撥冗傾聽。何德何能啊!
感恩~~~感恩~~~

親愛的馬可CEO
阿喜打的不是ㄐㄧㄩˊ、ㄐㄧㄩˊ。會做這一種稱呼的人是施明德。為了維護你國際CEO的形像,請用正確稱謂『Bow Tie』稱之。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