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客」原指台灣在外遊子,曾參與「台灣民主國」抗日運動的丘逢甲,於《嶺雲海日樓詩鈔》中,就曾有〈四月十六夜東山與台客話月〉之詩。
1950年代,此字眼被外省眷村幫派用來成為對本省幫派的貶抑;60年代末轉為指台灣人中沒水準、流氓、鬧事者;90年代後,「台客」的光譜由極負面,朝「鄉土次文化」轉化,同時間,陳昇、伍佰等具台灣活力特色的音樂創作接續出現;2005年後,主流媒體、流行文化進入,啟動了一波「台客文化文藝復興」,「你這樣很台耶」「死台客」等話語,成為自我調侃或流行話,之後漸漸融入了「我是台灣人」的認同感。
外國不乏身分認同的轉化案例,例如日本,京都人原本以「江戶子」暗示東京人的低俗,後因「江戶是將軍所在地」及「町人文化」之發展,東京人開始以「江戶子」的「土生土長」自傲,與京都貴族式的「上方文化」分庭抗禮。
美國因Negro、Black都是對黑人的歧視,於是改稱African-American(非裔美國人),但不少具黑人族裔認同者仍寧願繼續使用Black自稱,藉以展現對原鄉同胞的認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