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文章

2012年3月31日 星期六

台客


    「台客」原指台灣在外遊子,曾參與「台灣民主國」抗日運動的丘逢甲,於《嶺雲海日樓詩鈔》中,就曾有〈四月十六夜東山與台客話月〉之詩。
     1950年代,此字眼被外省眷村幫派用來成為對本省幫派的貶抑;60年代末轉為指台灣人中沒水準、流氓、鬧事者;90年代後,「台客」的光譜由極負面,朝「鄉土次文化」轉化,同時間,陳昇、伍佰等具台灣活力特色的音樂創作接續出現;2005年後,主流媒體、流行文化進入,啟動了一波「台客文化文藝復興」,「你這樣很台耶」「死台客」等話語,成為自我調侃或流行話,之後漸漸融入了「我是台灣人」的認同感。
     外國不乏身分認同的轉化案例,例如日本,京都人原本以「江戶子」暗示東京人的低俗,後因「江戶是將軍所在地」及「町人文化」之發展,東京人開始以「江戶子」的「土生土長」自傲,與京都貴族式的「上方文化」分庭抗禮。
     美國因Negro、Black都是對黑人的歧視,於是改稱African-American(非裔美國人),但不少具黑人族裔認同者仍寧願繼續使用Black自稱,藉以展現對原鄉同胞的認同。

2012年3月26日 星期一

一塊油布

台灣在二次世界戰爭末期時,美國空軍的B29從關島起飛到台灣投彈轟炸後在中國降落。因台灣是日本本土外最大的基地所在,所以美軍在太平洋戰略中是必須摧毀的補給重點。台南機場是日本南端的最大機場,故也不例外的成為轟炸目標重點之一。為了躲避轟炸,於是開始了"疏開"(疏散到鄉下)的情況。

當時雙喜的大千金已誕生,老爸就決定也要疏開到麻豆在麻豆糖廠附近暫住。他買了一輛實胎腳踏車,跟媽帶了一些細軟、前載大姐、後載阿嬤(纏足、無法遠行)、媽跟在後一路走到麻豆,租房暫住以避轟炸。 爸當時是台南州的餅業督察之一,故在麻豆能在一政府經營的製造廠上班,在當時物質極端缺乏,製餅或麵包的原料不足,他被指派找出替代材料。此任務甚適合他,他後來用地瓜粉代替麵粉開發了一些產品,並用地瓜發酵做成酵母取代極缺的進口酵母。

在樣樣都缺的戰時、食物都有配額,鄉下可自己種菜故蔬菜來源不愁但卻沒有油,炒菜煮食就有了不少的困擾。在製造廠有優先為了生產供應軍需的食品而準備的油。老爸為了讓家裡的菜能較易入口(有一老一小),想要設法弄一些油回家、但又不敢揩油、一直猶豫不決。 一天,他看到一塊工人在作餅後忘收回的油布留在工作檯上,沒人注意到它,他馬上找了報紙、折了好幾層把它包好藏起來。下班時將它揣在懷裡,在要離開時、他回憶說、因第一次偷東西,整個心一直猛跳,不敢看別人、老覺得背後有人看著他,趕快騎車回家。那塊油布就在要炒菜時抹一下鍋子,然後再下菜去炒。 就這樣地過了一段有"油水"的日子。

現在的我們無法想像當時的生活狀況,但老爸在回憶時倒別有一番樂趣。

2012年3月6日 星期二

盛り場 的オリンビグ食堂

盛り場 的オリンビグ食堂 2012-03-01
在日本政府正式接收台灣後台南府被作為台南州的州政府所在地,改編制為台南市。
台南府城的城牆被拆除改建馬路,西邊的城牆拆平後留下小西門城門,在原城牆趾上蓋了現代化的柏油路就是現在的西門路。 在西城牆以外,大部份是魚塭和濕地。台南州政府有計劃的在此地開發歸劃,慢慢地、現在的台南西區逐漸成形。在其中有一地區被開發成小商店及小型個體營業場所集中區,因各式各樣的小店聚集在此,看來很熱鬧繁榮,故命名為”盛り場”。其中建築以日本規格建造,建材以木頭為結構支柱、其內以竹編片為主兩邊塗黏土的牆作內部主隔牆,再以日式紙門作房間隔間,建造的二樓木造屋。面向大馬路的店面一單位寬 “一間” (日式建築單位:一間=十二尺,一坪=六尺見方)。在太平洋戰爭前在它靠近運河的西邊角落開了一家食堂、名叫”オリンビグ “,佔地兩間,供應簡易西式餐點,由打石街陳清吉五子陳本長經營
在當時西式餐點是時髦行業,也是年輕人喜歡去消費的場所。陳本長的堂弟陳本農在工作之餘也因喜歡那種西式食堂氣氛,而常到オリンビグ幫忙。陳本農自十七歲時就當上日人經營的”紅葉軒”西點麵包店的師父。紅葉軒老闆、年輕時到美國學西式甜食、麵包,後到台灣開店、因懷念美國的楓葉之美而命名”紅葉軒”。
同時在”盛り場”裏有一家雜貨店,店主是林樹,但都由其妻楊進金照顧生意。 林家大女兒碧雲也像ㄧ般的青年、存ㄧ些小錢後就到オリンビグ來喝ㄧ些飲料,或吃ㄧ餐ランチ(日式西餐),陳本農就在此地邂逅了林碧雲,就此開始了他們的來往。
在當時、年輕人私下來往常被長輩視為禁忌。林樹是個喜讀古書以古禮要求其子女的”讀書人”,尤其重男輕女,對女兒管控甚嚴。林碧雲就常帶著她的大妹,ㄧ起去オリンビグ以避免林樹起疑。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因日軍戰線拉長戰況激烈,台灣青年開始被徵召參戰,陳本長被徵為日本軍伕前往南洋。又大概因戰爭的關係、物質缺乏人人經濟窘困,食堂就無形中消失了。陳本農因家裡已有兩男被徵召、大哥陳本烈在海南島、小弟陳本領在馬尼拉、再加上他當時是台南州兩位餅業督察顧問之一,故留在台南,後與林碧雲結婚。
戰後日本戰敗,一切變樣,幾乎成無政府狀態,陳本農就在オリンビグ原址開始作一些糕點買賣生意。一日、陳本長從南洋回來,藉水路最後在台南西區運河登陸,著舊日軍軍裝,身無分文。他走到食堂原址(食堂已不存在),找陳本農,向他借了一筆錢、數量不詳、才回打石街。後來因無法還此款項,就將食堂原址使用權頂讓給陳本農。而後陳本農在此開了雙喜餅鋪,生意越作越好。陳本長從來沒有向他堂弟、陳本農、討人情債,這種重承諾、擔輸贏的心胸一直讓陳本農銘記在心,並向其長子(我)告知,應該是希望他的晚輩知道在陳家裡有一個值得我們學習和尊重的長者。




這一篇文章、是我的大哥,把父親年輕時的經過,用文章的方式做記錄。我特別收錄進我的部落格。
                                     


 註 : 1. オリンビグ 是由英文Olympic 奧林匹克的日文音譯
       2. ランチ 是英文 Lunch 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