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文章

2012年8月11日 星期六

高鐵車上的手機聲


You’ve  Got  a  Friend  Part 2
20071119日,就在我們5813『清境之旅』的最後一天,我們接到電話傳來的噩耗。我們的好友『鐵軍』安息主懷了。大夥一陣的錯愕和不解,接下來一陣的沉默,我們漸漸地接受了這個事實。
下面這一篇短篇,是鐵軍在5813部落格,最後的一篇回應文
No one can write memories without years of reflection,years for the troubles to go malodor and the joys to go halo.月朦朧鳥朦朧時,美感就浮現了。小弟深覺往事就如陳年美酒般越陳越香;有一陣子,吾深好法國葡萄酒,舉凡三年three star、五年V.S.O.P、八年拿破崙、二十五年EXTEA、皆細細品嚐過。心想咱哥兒們這三十多年情誼美酒豈不更香醇;前些日子版主曾氣言要任此園地荒蕪,吾心中暗笑:那不可能!胼手胝足拉拔長大的孩子,版主豈忍心棄他於不顧?在此容小弟作個實驗替版主揪個忠實讀者吧!我說:咱那老鄉樂萍大妹子,若非妳於餐桌上告訴妳家老爺子,我還真訥悶:早上才PO的文章,晚餐時以凱兄即來電知悉,還真不是我心中認知的STYLE。諸位看官亦無需丈二金鋼摸不著腦袋,那是小弟與孫氏賢伉儷間的小秘密。Anyway還望更多好友不吝分享,鐵哥似乎還珍藏了好些美酒How about‧‧‧?若再佐以周公的黑鮪魚豈不更佳!鐵軍20070709於臺南》

20071124日在台南的基督教福音堂,5813一夥人參加了鐵軍的告別式。有一位5813女性友人林 * 芬女士。跟我們會集在台北火車站。一起乘高鐵南下。電車行進之間,我聽到『you’ve got a friend』的旋律從林女士的手機飄來。她打開了手機,接了電話。那優美的旋律也就中斷了。但這突來的音樂,卻喚起我腦海中珍藏的影像。如同電影中蒙太奇跳疊的畫面。那些泛黃的相片,一張又一張的剪接跳動著。影像中的男女。林 * 芬、鐵軍、鍋蓋~~~等人,大家玩得很快樂。隱約間,似乎有一首熟悉的旋律,在畫面中播唱著~~~you’ve got a friend~~。那一刻的我、一股莫名的感傷突然拉近了我與她的距離。好像應該很親近。但卻不知該從何處說起。內心裡激動的吶喊著:『那是陪伴我們歡笑哭泣的歌聲,這麼多年來,一直被她小心翼翼地收藏在她的包包中』。頓時間、我覺得我好像無意間,窺看到她的秘密。激動的情緒一時難以平復。可是接著困惑著我的是,她對這一首歌的情感,是否真如同我所臆測的這樣呢?,我不得而知。只是直覺告訴我。這一定是她把青春年華,馳騁夢想,共度歡笑的記憶,收藏成『自己』和外界之間的一串門鈴。小心的藏在內心裏,一個不想被人注意的角落底。我告訴自己,她應該是會這麼做。
心中聽著這一首歌,看著這一位優雅的女士,參加好友的追思會。情景很淒美。是最後的告別?還是神特別為鐵軍所安排的追思友情?我無法找到答案。但這不就是我們人生一直在探詢的課題嗎?從這個好美、好美的場景中,答案似乎就在那裏面。
前幾天,在Facebook看到黑皮嫂PO了『you’ve got a friend』。今天他又重貼有歌詞的『you’ve got a friend』。心想她是為誰做這一件事?是讓自己再度耽溺在那個美麗的烏托邦中。還只是想再一次的聽它而已。或許也沒那麼複雜。
兒子的身影、父親的背影。串起這一篇故事感動的元素,不是存在一個偉大的父親,也不是一個成功的兒子。是歌曲。它載負著不同世代的情感。記錄著各世代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小佑的演唱會中,當小佑唱著『you’ve got a friend』時,那個挺直腰幹背影的父親。從歌聲中看到的畫面一定跟林女士一樣。就是那個青澀的年華,羞於表達情愛的天真爛漫。至於唱歌的兒子,那充滿情感you’ve got a friend』的歌聲,也載負著兒子,期望成為Super Star的夢想。回顧那一天高鐵的電車中,那一段從林 * 芬手機傳來的,you’ve got a friend』,應該是林女士對老友突然離世的不捨吧!
打開You Tube 細聽James Taylor有氣無力,娓娓道來的『you’ve got a friend』。再一次看看鐵軍留在回應中的這一段文。
       No one can write memories without years of reflection,
       years for the troubles to go malodor and the joys to go halo.
親愛的5813老友、有你們真好,謝謝!

2012年7月23日 星期一

好友


You've Got a Friend
看到各位老友的吹捧,有一個感動~~~~~~~有好朋友真好~~~~尤其是老人
親愛的馬可,其實誰在台上唱,對我都是一種激勵,只有鐵嘴不可上台唱
昨天跟你Skype後內心有一種感觸,其實以我的認知,5813有些人不是當工程師的料子,尤其是周公、鐵嘴、馬可
感性又悶騷的你,真的適合工程師嗎 ?
你能貼這麼感性的歌~~~"send in the clown"~~但是你的現實卻是天天面對硬梆梆的鋼鐵
你內心柔軟、澎湃的情感,一如40多年前在普仁崗遇見你時,一樣小心的壓抑在你的樸實外表下
還記的大四畢業後你要回屏東前來找我,我們聽著John Lennon的“Mother
音樂在空氣中一遍又一遍的唱著,我們卻無語的癱著,最後你默默離開,也只是淡淡的一句“再見”
那樣不精彩的表達,難怪你Loose很多“激情的演出”
我甚至還覺得,時到今日,你還是會推開那個“喝醉的嘴唇”
小佑的演唱會我沒有哭,散場時倒是內心很悵然,人生就是一條單行道,只能繼續往前走
腦海中出現了一首歌,『Those were the days』、玻璃杯倒影的老人真的是我嗎?
親愛的馬可、路走完就沒了。珍惜你每一場的演出吧!


2012年7月22日 星期日

兒子的身影、父親的背影


兒子的身影、父親的背影
『搖滾樂』、它從誕生之初就烙印著「叛逆」的胎記。挑動著年輕人的慾望,並對保守的社會體制提出尖銳的批判。60年代的搖滾樂在Flower children唯美、激情的烏托邦信念。夾雜著年輕人對人權、反戰、反暴力、學生運動等的訴求過程中,搖滾樂被悄悄地植入不安分的蠢動因子。
60年代的台灣拜越戰之睗,透過美軍電台把搖滾樂的信息從歐美傳送到戒嚴的台灣。1969年一群被大專聯考煎熬過的疲憊靈魂,以一種自信卻略有挫敗的態度來到普仁崗,他們就是5813。這一群人終於捱到這一刻,有一種想推開傳統束縛的念頭,不斷的在內心翻轉。體內的賀爾蒙驅使著他們,渴望的追求獨立與自由的叛逆。他們壓抑著內心奔騰的力量,仍然小心的把桀傲不遜的內在,包覆在謙遜樸拙的偽裝外表下。慢慢的當抽菸、打牌、翹課、跑票等,越是離經叛道的行為,越被津津樂道時。5813終於慢慢的退去那偽裝的外表,開始對自己的人生做出自己的主張了。
5813之中,有兩個來自台南的同學。一個帶著一把吉他,和100元組裝的收音機、『牛郎』。另一個唱著滿嘴的英文歌,蓄著長髮穿著前衛流行服飾的阿喜。牛郎那100元的收音機,開啟了『五畜之家』的魔幻之旅。把歐美年輕人對社會現象批判的搖滾樂,打通那無知的任督兩脈。被滋潤後的牛郎跟阿喜,嘶吼著學唱著挑釁的搖滾樂。讓5813找到了擁抱世界的通路。他們終於替內心蠢動不安的叛逆因子,找到定型的出口了。行政大樓下課時面對著室外的大雨,5813高聲唱『Who’ll Stop The Rain』。翹課到學校後面的小池塘,5813高聲唱著『Take Me Home Country Road』。學校校際運動會時,『Proud Mary』的歌聲散播著5813的自信與驕傲。還有~~~Come Together~~~Bridge Over Trouble Water~~~You’ve Got a Friend等等。這一首又一首的搖滾樂紀錄了5813自我的烏托邦,也記錄了5813的叛逆姿態。
2012/7/15 孫自祐與Ray Band在台北Amigo餐廳做第二場的演唱。5813一共去了5 個人。孫ㄅ、鐵嘴、鍋蓋、室長、阿喜。我們被安排在一個包廂。當了星爸的孫ㄅ,喜孜孜地忙著跟孫小毛的Fans照相,從那滿臉的笑容中看到他內心的滿足。在此起彼落的笑聲中,我的內心是又亢奮又失落。
孫ㄅ挺直的腰幹,全神的看著舞台上小佑的表演。我坐在孫ㄅ的後面,看著這個父親的背影,眼光順著往前看,小祐在舞台上又是演唱又是笑話的串場。突然不經意的浮上1972年中泰賓館黑白的畫面。1972年在中泰賓館的舞池裡,孫ㄅ是否也是挺直的腰幹貼馬子呢?我不得而知。但是今天這個父親的背影,一定以舞台上,兒子的身影為傲。
當小祐唱著You’ve Got a Friend時,我們一面跟著旋律打拍,一面哼著歌曲。內心非常激動。因為兩個世代如何的串聯呢?這一首歌終於給了答案。音樂不死,只是世代更迭了。
鐵嘴哭了,他並不會唱這一首歌,我真不知他是哭甚麼?但是後來我知道了,因為在5813的時光裡,他曾經作態的跟著唱,他~~~表態過了。所以他哭了!
小祐、堅持的唱下去吧。紅不紅、不重要。在我們的心裡你就是紅~~~~
                                              一個年華老去沒有機會作夢的老人


2012年4月28日 星期六

A Day In The Life


美國滾石 音樂雜誌〈Rolling Stone〉,曾經在眾多的Beatles原創歌曲中,精心的篩選出100首最被推崇的曲子,並定調為“最偉大的  100首曲子〈The Beatles 100 Greatest Songs〉”。在這百首的偉大曲子中,被名列為第一名的曲子是 “A Day In The Life  ” 1967 年6月2日發表。
Rolling Stone音樂雜誌,曾經於1970年對Jhon Lennon做了一段專訪。專訪當中,Jhon Lennon有提及製作 “ Sgt,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這一張專輯的心歷路程。當中有這麼一段對話:
“A Day In The Life”   is the sound of The Beatles on historic roll. "It was a peak". It's also the ultimate Lennon-McCartney collaboration”, “Paul and I were definitely working together, especially on "A Day In the Life"。在這一段的談話裡,很明顯地讓我們知道了,這一首歌曲之於John、,Paul兩人心中,所認定的份量了。
1966年8月29日,Beatles在舊金山燭台公園 ,舉行了最後一場世界巡迴演唱會後,正式宣告結束Beatles "Live" 的演唱生涯。在經歷三年的風光後,Beatles 已經極度厭倦他們的經理人 Brian epstien,這些年所幫他們粉飾的形象~~『聰慧、調皮、有趣的四個男孩』。Beatles深知這一種健康的形象, 是完全不符合他們的真實個性。
結束巡迴演唱後的 Jhon一頭栽進迷幻藥的世界,Harrison則去了喀什米爾度了兩個月的假期,Harrison並 宣布,『到此為止,我不再是一個 Beatles了』。  Ringo 則沉淪在倫敦的夜生活。 只有野心勃勃的Paul並不受John意興消沉,職業倦怠症的影響。他開始著手『 Sgt,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專輯的催生。
在Paul的腦海中,一直想顛覆Beatles的角色扮相,於是Paul決定甩開Beatles的身分,把自己沉浸在一個虛擬的合唱團當中。並嘗試把人文的東西構築在它的四周。也把Beatles心中的英雄偶像收集在一起。這種大膽且實驗性極強的的嚐試。定調了“ Sgt,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 這一張專輯。
“A Day In The Life  ”這一首60年代的迷幻搖滾聖歌〈Psychedelic Rock〉,是John跟Paul兩人一起合作創作的最後一首曲子。這一首歌曲,基本上是John 完成的。但是John覺得在這一首歌的中段,需要添加一些不一樣的東西。於是  Paul拿出一首未完成的作品,一首描述他童年求學時光,偷抽菸的情節。是兩首完全不同 tone調的歌曲。
音樂製作人George Martin 問 Lennon如何把這兩首曲子結合起來。Lenon 絞盡他那充滿幻覺的思維回答說:『我想聽到的是一種很震撼的醞釀高潮,從零漸次增強,到一種達到世界末日的氛圍』。他建議請個交響樂團來表現這一種氛圍。但是 Martin 卻反對。Martin本人的古典音樂素養很深厚,他立刻就知道這是不可行的。因為交響樂團演奏是需要套譜的,不是光憑『世界末日』這四個字,就能演奏得來的。這時Paul也加入天馬行空的意見,附和John的看法,要求請一個交響樂團來做實驗性演奏,並由他來對樂團發號司令。無奈的Martin只有妥協。於是 訂下一個大型錄音室。Paul居於好玩的驅使,為了要讓團員拋去傳統的束縛,盡全力的脫韁表現, 要求所有的人都要穿上全套禮服,以滑稽古典之姿來演奏搖滾樂。
Mick Jagger〈Rolling Stone的主唱〉、Marianne Faithfull〈唱 As tears go by的歌手〉、The Fools〈Beatles的宮廷服裝大師〉 都到了現場參與盛會。Paul 將閃亮的彩紙,滑稽的帽子和派對用品分給樂隊團員們戴上。倫敦『皇家愛樂交響樂團』團長,戴著小丑的紅鼻頭和紙眼鏡。前『英國國家廣播公司交響樂團』團長,則用大猩猩的爪子握著他的小提琴弓。整個衝撞出來的效果,對60年代來說,可說是『荒誕至極』。
樂團演奏的樂音也同樣荒誕。團員被要求忘卻畢生的專業訓練,各自演奏,不能和諧一致。Paul下令:『從你的樂器的最低音開始演奏,十五個小節結束時,要到達你的最高音』。至於如何達到最高音由個人決定。所呈現出來的,就是一種瘋狂的狀態。經過了幾次的排練,旋樂手就培養出一種默契,整體聲音的過程比較一致,表現的精緻舒暢。但是小喇叭手則是瘋了般地搶先衝。
Beatles四人和 Martin 一起同時敲下三台鋼琴的琴鍵。音響工程師把音量調到上限,把最後幾個繚繞的餘音也收入這一首歌。整個過程可以說是呈現出一種《Self-Indulge》,自我耽溺的狀態。事實上當時的Beatles是有這種權力這麼幹的。
這張專輯的誕生,讓Beatles從平凡的樂團,奠定它在搖滾音樂藝術史上的重要地位。『A Day In The Life』又是最具代表性的一首曲子。
1970年我在普仁崗拿到這一張台灣盜版的LP時,只是懵懵懂懂地聽。從牛郎那破碎的Rolling Stone雜誌上,看到外國的樂評提到;『A Day In The Life、 是一首可以媲美貝多芬的偉大作品』。阿喜當時只覺得搞不懂,乍聽該曲時就是一種震撼。今天收集了各方面的資訊,把它粗略的敘述。希望與5813同好分享。
人類之所以會偉大,就是不斷的創新~~~~~~Think Different~~~這是我收集資料過程的感受




2012年4月1日 星期日

感動、感恩


『感動』、乃外在的人,或物,與時空背景交疊形成的情景。觸動了個人內心最需要被呵護、敏感的區塊,而造成情緒上的顫動。身體上所形成的生理反應有哭泣、嘶吼、亢奮,激動等等。
『感動』、是『自我」的。套句學術性的字眼、「ego」。感動的世界中,『我』、最重要。『我』的感覺,被放大到無限。
『感恩』、則完全相反。『感恩』的領域是把自己歸零,把自己的傲慢與自我縮到最小。唯有無我,才能領受到外在的體貼與用心,感受外在細微的感動。所以在『感恩』的世界裏,『我』是最小的,也不重要。
1. 三個純真的小孩,飄洋過海來探望過世父親的摯友。想從這些老人的口中,把對父親破碎的記憶,完整的拼湊起來。
2. 19751024日當天婚禮的伴郎,經過37年後帶著太太來見證這一段美麗的回憶。
3.19751024日當天婚樂的D.J,用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貝多芬快樂颂。在這個婚禮的快樂中,用音符傳送喜樂,分享給來賓。大熊當天美好的記憶,託付在一個女兒的名字『Joy』上。
還有大家聚坐一桌,還得忍耐老鐵那沒有創意,又不怎麼好笑的not only~~but also的老梗。鐵大爺、你光喊『感動』『感動』是不是太ego了?
阿喜當天是很感恩。那一段5813的歲月,雖經物換星移,但是還是有年輕人願意撥冗傾聽。何德何能啊!
感恩~~~感恩~~~

親愛的馬可CEO
阿喜打的不是ㄐㄧㄩˊ、ㄐㄧㄩˊ。會做這一種稱呼的人是施明德。為了維護你國際CEO的形像,請用正確稱謂『Bow Tie』稱之。
謝謝!

2012年3月31日 星期六

台客


    「台客」原指台灣在外遊子,曾參與「台灣民主國」抗日運動的丘逢甲,於《嶺雲海日樓詩鈔》中,就曾有〈四月十六夜東山與台客話月〉之詩。
     1950年代,此字眼被外省眷村幫派用來成為對本省幫派的貶抑;60年代末轉為指台灣人中沒水準、流氓、鬧事者;90年代後,「台客」的光譜由極負面,朝「鄉土次文化」轉化,同時間,陳昇、伍佰等具台灣活力特色的音樂創作接續出現;2005年後,主流媒體、流行文化進入,啟動了一波「台客文化文藝復興」,「你這樣很台耶」「死台客」等話語,成為自我調侃或流行話,之後漸漸融入了「我是台灣人」的認同感。
     外國不乏身分認同的轉化案例,例如日本,京都人原本以「江戶子」暗示東京人的低俗,後因「江戶是將軍所在地」及「町人文化」之發展,東京人開始以「江戶子」的「土生土長」自傲,與京都貴族式的「上方文化」分庭抗禮。
     美國因Negro、Black都是對黑人的歧視,於是改稱African-American(非裔美國人),但不少具黑人族裔認同者仍寧願繼續使用Black自稱,藉以展現對原鄉同胞的認同。

2012年3月26日 星期一

一塊油布

台灣在二次世界戰爭末期時,美國空軍的B29從關島起飛到台灣投彈轟炸後在中國降落。因台灣是日本本土外最大的基地所在,所以美軍在太平洋戰略中是必須摧毀的補給重點。台南機場是日本南端的最大機場,故也不例外的成為轟炸目標重點之一。為了躲避轟炸,於是開始了"疏開"(疏散到鄉下)的情況。

當時雙喜的大千金已誕生,老爸就決定也要疏開到麻豆在麻豆糖廠附近暫住。他買了一輛實胎腳踏車,跟媽帶了一些細軟、前載大姐、後載阿嬤(纏足、無法遠行)、媽跟在後一路走到麻豆,租房暫住以避轟炸。 爸當時是台南州的餅業督察之一,故在麻豆能在一政府經營的製造廠上班,在當時物質極端缺乏,製餅或麵包的原料不足,他被指派找出替代材料。此任務甚適合他,他後來用地瓜粉代替麵粉開發了一些產品,並用地瓜發酵做成酵母取代極缺的進口酵母。

在樣樣都缺的戰時、食物都有配額,鄉下可自己種菜故蔬菜來源不愁但卻沒有油,炒菜煮食就有了不少的困擾。在製造廠有優先為了生產供應軍需的食品而準備的油。老爸為了讓家裡的菜能較易入口(有一老一小),想要設法弄一些油回家、但又不敢揩油、一直猶豫不決。 一天,他看到一塊工人在作餅後忘收回的油布留在工作檯上,沒人注意到它,他馬上找了報紙、折了好幾層把它包好藏起來。下班時將它揣在懷裡,在要離開時、他回憶說、因第一次偷東西,整個心一直猛跳,不敢看別人、老覺得背後有人看著他,趕快騎車回家。那塊油布就在要炒菜時抹一下鍋子,然後再下菜去炒。 就這樣地過了一段有"油水"的日子。

現在的我們無法想像當時的生活狀況,但老爸在回憶時倒別有一番樂趣。

2012年3月6日 星期二

盛り場 的オリンビグ食堂

盛り場 的オリンビグ食堂 2012-03-01
在日本政府正式接收台灣後台南府被作為台南州的州政府所在地,改編制為台南市。
台南府城的城牆被拆除改建馬路,西邊的城牆拆平後留下小西門城門,在原城牆趾上蓋了現代化的柏油路就是現在的西門路。 在西城牆以外,大部份是魚塭和濕地。台南州政府有計劃的在此地開發歸劃,慢慢地、現在的台南西區逐漸成形。在其中有一地區被開發成小商店及小型個體營業場所集中區,因各式各樣的小店聚集在此,看來很熱鬧繁榮,故命名為”盛り場”。其中建築以日本規格建造,建材以木頭為結構支柱、其內以竹編片為主兩邊塗黏土的牆作內部主隔牆,再以日式紙門作房間隔間,建造的二樓木造屋。面向大馬路的店面一單位寬 “一間” (日式建築單位:一間=十二尺,一坪=六尺見方)。在太平洋戰爭前在它靠近運河的西邊角落開了一家食堂、名叫”オリンビグ “,佔地兩間,供應簡易西式餐點,由打石街陳清吉五子陳本長經營
在當時西式餐點是時髦行業,也是年輕人喜歡去消費的場所。陳本長的堂弟陳本農在工作之餘也因喜歡那種西式食堂氣氛,而常到オリンビグ幫忙。陳本農自十七歲時就當上日人經營的”紅葉軒”西點麵包店的師父。紅葉軒老闆、年輕時到美國學西式甜食、麵包,後到台灣開店、因懷念美國的楓葉之美而命名”紅葉軒”。
同時在”盛り場”裏有一家雜貨店,店主是林樹,但都由其妻楊進金照顧生意。 林家大女兒碧雲也像ㄧ般的青年、存ㄧ些小錢後就到オリンビグ來喝ㄧ些飲料,或吃ㄧ餐ランチ(日式西餐),陳本農就在此地邂逅了林碧雲,就此開始了他們的來往。
在當時、年輕人私下來往常被長輩視為禁忌。林樹是個喜讀古書以古禮要求其子女的”讀書人”,尤其重男輕女,對女兒管控甚嚴。林碧雲就常帶著她的大妹,ㄧ起去オリンビグ以避免林樹起疑。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因日軍戰線拉長戰況激烈,台灣青年開始被徵召參戰,陳本長被徵為日本軍伕前往南洋。又大概因戰爭的關係、物質缺乏人人經濟窘困,食堂就無形中消失了。陳本農因家裡已有兩男被徵召、大哥陳本烈在海南島、小弟陳本領在馬尼拉、再加上他當時是台南州兩位餅業督察顧問之一,故留在台南,後與林碧雲結婚。
戰後日本戰敗,一切變樣,幾乎成無政府狀態,陳本農就在オリンビグ原址開始作一些糕點買賣生意。一日、陳本長從南洋回來,藉水路最後在台南西區運河登陸,著舊日軍軍裝,身無分文。他走到食堂原址(食堂已不存在),找陳本農,向他借了一筆錢、數量不詳、才回打石街。後來因無法還此款項,就將食堂原址使用權頂讓給陳本農。而後陳本農在此開了雙喜餅鋪,生意越作越好。陳本長從來沒有向他堂弟、陳本農、討人情債,這種重承諾、擔輸贏的心胸一直讓陳本農銘記在心,並向其長子(我)告知,應該是希望他的晚輩知道在陳家裡有一個值得我們學習和尊重的長者。




這一篇文章、是我的大哥,把父親年輕時的經過,用文章的方式做記錄。我特別收錄進我的部落格。
                                     


 註 : 1. オリンビグ 是由英文Olympic 奧林匹克的日文音譯
       2. ランチ 是英文 Lunch 的意思

2012年2月23日 星期四

5813足跡





快速閃過的深刻畫面、 尖銳的喚起靈魂深處的顫慄; 每再一次的REPLAY、就好像又將過去--再失落一次、 直到驚醒時….已年過六十。.

嘆、時光如梭啊!  嘆、你再大的豐功偉業, 也換不回 那半頁的年少青狂啊! ….. 228秒串聯出4年的風花雪月……。 依此、 百歲人瑞亦不過 6140秒而已。

鐵嘴說:『既然那麼震撼、 就趕快把它給寫下來嘛…. 』。  老鐵,  這些鐵鎚畫面、 只敲普仁崗上那群5813的心呀!  那種感受、寫不出來啊! ….就是寫的出來, 能懂者又幾人?

2012年2月21日 星期二

壽喜燒

坂本九最著名之作品為《上を向いて歩こう》(中文直譯:昂首向前走,但在英國發售時則為了好記,而改取為與原意毫無關係的「Sukiyaki」,為日式料理「壽喜燒」之意)。這首歌除了在日本世代傳頌外,甚至在美國也很受歡迎,並曾在1963年連續三星期(6月15日6月29日)蟬聯美國BillboardHot 100冠軍。美國公信榜自1958年設立至今50餘年,本曲依然是唯一曾登上該榜冠軍的日文歌曲。本曲也進入了英國單曲榜前10位。此歌的歌詞內容大約是講述一名孤獨一人在夜裡徘徊的男子,必須藉著抬頭向上望使眼淚不致落下的情景。自從發行,《Sukiyaki》世界各地總銷售量估計超過1300萬張。及後此歌於1981年由美國女子R&B組合A Taste of Honey翻唱,同樣與原曲一樣大受歡迎,並曾榮登美國100首最受歡迎歌曲流行榜達24周,最佳排名是第3名;此歌曲於1981年由香港歌手杜麗莎翻唱為粵語歌曲《眉頭不再猛縐》(收錄於大碟《情深惹恨苗》);此歌曲於1994年由另一R&B樂隊4 P.M.再次打入十大。

2012年2月18日 星期六

爸爸的耳光


爸爸的耳光
在我們的童年記憶中家裏執行家法的角色一直都是媽媽。爸爸則永遠是一個甘草人物,沒有威脅。經常神來一筆,樂天快樂,雖沒什麼幽默感,卻非常好笑。在我的記憶中,我們五個小孩,都沒有人被爸爸修理過。以下我要敘述一件我跟爸爸之間的一件事。這一件事只有我跟爸爸知道。
由於大姐(Amy)、大哥(Robert),兩人在念小學時(永福國小),成績一直非常優秀。一年級到六年級兩人都名列前茅。加上爸爸、媽媽,很善於巴結老師(逢年過節都送大禮),課後補習的「束脩」又比一般的行情高出兩倍。所以『雙喜』的小孩變成永福國校老師的搶手貨。這一種迷思一直到我進永福國校後才被打破。我記得我5年級時,『蔡德銓』老師曾當面問我:『你真的是陳榮蒼的弟弟嗎?』。當然不用多說,我的成績如何各位看倌應該心知肚明。
話說六年級時,面臨『初中聯考』(當時義務教育只有六年),應屆350位學生模擬考試,本人考試成績315名。『吳德仁』老師(六年級導師)心中甚是憂慮,心想這位『家長束脩』特大包的學生,成績如此嚇人,我將如何對其雙親交代(這就是拿人家的手軟)。於是心生一計,利用每周星期日的白天,叫我去他家加強補習(就我一人)。這一種要求,對當時不喜歡唸書的我,打擊非常大。於是我就拿出『楊進金祖母』的精神,拒絕前去,反正爸媽也認為星期天白天是不用補習的。同樣的事件接連發生三次,老師是小有責備,但看在『束脩』的份上,也就高高舉起,輕輕放下。
適逢端午節,不例外的,爸爸又騎著他的Scooter,準備著大份的禮物,帶著我去老師家進貢。當老師,面對著爸爸那大份的禮物時,又想起我那淒慘的成績,收不收禮,真是左右為難,如坐針氈。於是老師告訴了爸爸,他對我的特別用心,但我卻不配合。只見爸爸一直對老師道歉,當然在旁邊的我,也點頭如搗蒜的跟著道歉。
回家時、爸爸一路上沒說半句話,我心想以過去的經驗判斷,應該沒事。到家後,爸爸叫我到外面的電線杆旁,問道:『老師叫你去補習時,你沒去,你跑到哪裡去玩?』。我當時是嚇到了,我答不出來,於是爸爸在我的臉頰,輕輕的打了一個「一點都不痛的耳光」。然後說,我叫你出來,就是不讓你媽媽知道,我不會告訴你媽的,但是以後不許這樣!於是我終於逃過了媽媽的『竹子枝炒肉』。
爸爸一輩子只打過我那一個小耳光,但我永遠記的!但是媽媽的『竹子枝炒肉』,則族繁不及備載了。

2012年2月17日 星期五

陳家族譜

台南府頂打石街陳家二兄弟
此文因參考一些歷史文獻整理後再書寫,故行文略古,若有艱澀之處請再度咀嚼,也借此重溫一下國文課作業的感覺。

清乾隆中葉、福建泉州府晉江縣南門外十三都蔡隸鄉,陳沛宇的五子陳琛、字植寶(註1)、又字植桂、號篤齋,單身渡海來台,卜居鹽水港堡番仔寮,經商致富,廣置產業,娶妻高氏閨名草,生六子,三子及五子夭逝,六子早殤,長子煥東自幼充聰潁,及長即進嘉義縣庠

陳琛不久就在當時的府治(現台南市)頂打石街(現民生路)營建宅地、即陳家祖厝(註2)。落成後,全家移居台南新蓋的大厝,此屋依閩南建築風格建造,屬富裕人家的規格。 嘉慶二年(西元一七九七年)篤齋公離世,二年後夫人高氏亦逝。後來煥東被召成修撰"臺灣縣誌"的成員之一。 嘉慶十五年被臺灣巡道報省為"優貢生"(註3),送部考試。同年赴京入太學朝考,被錄取為三等。 嘉慶二十年回福建省任職縣教喻,開始任職官場生涯,就此、煥東一家就離開台南在福建定居,其後,據聞其子孫後回台定居於鹽水港。

二子煥西亦於嘉慶二十四年赴省參加己卯科鄉試,考中魏本唐榜舉人後回台南祖厝定居。 煥西長孫欽熊成長後娶蔡眉(微)為妻,蔡氏為當時台南富道人家"憨人仔舍"親戚,嫁陳家時陪嫁一位貼身丫嬛隨身伺候。婚後多年蔡氏一直無孕,欽熊就收蔡氏貼身丫嬛楊芙蓉為妾,生三子,長子清越(絕),次子清吉(育有七子),三子清景(亦絕)。 蔡氏在此後才生一子、名清標(後娶徐纏、育五子二女)。 頂打石街陳家長孫的孩子就只此二異母兄弟。

陳家兄弟二人或因異母、二人個性迴異,長子清吉身材高挑、好習武精雙刀及拳術,好公義打抱不平。據清標長子本烈回憶,清吉曾向其敘述仗義以雙刀對付搶匪事蹟,過程精彩,略述如下:
一日(清朝統治時期),清吉得知在打石街不遠有商家被人強行侵入強劫,立即手提雙刀急奔商家。快到時、眼見歹徒得逞欲離,及時喊聲"別走!",歹徒回身拿出一把槍欲瞄準而射,眼看有槍瞄準清吉急撲向前就地翻滾、近歹徒腳邊時雙刀揮出砍向雙腳,歹徒跳起迅速逃逸,因歹徒有槍、他也就不再追殺了。
另有一則參于台南大南門禦匪事件亦甚精彩另列文敘之。

日人統治之後、清吉從事當時日人需求的新行業養牛賣牛奶,被稱"牛奶吉"。他不滿日人統治,於ㄧ九一五年參與余清風在西來庵策劃的抗日行動是為西來庵事件,然事敗被捕,下獄五年。其間牧場及家業親人皆委託其弟代為照顧,也因此種日後下兄弟鬩牆清標搬離祖厝的悲劇。現今台南市西門路正德街口土地廟被列為西來庵事件紀念館,其中有陳清吉的照片掛在靠門之處。

二子清標身材偏小,個性溫和好書經,甚具文人個性。喜習文弄筆因而結交不少文友,曾跟連橫有過交往。跟一群文人在孔廟教漢文(日人來後只施日文教育)以讓孩童學習漢文。後來在孔廟成立"以成書院"延至今日,在現今孔廟後廂書院懸掛的前輩名牌裡可看到其名。

清吉服獄五年期間清標代管一切事務,因是文人又個性溫和在生意上常吃虧。他從書上得知外國乳牛乳產量大,自國外引進,然因水土不服再加上顧工偷乳私賣,牛隻相繼死亡財物損失慘重只好結束牧場,兩家近二十口的生計勘慮。清吉出獄後因失牧場又因其他事務而對清標無法諒解,兄弟交惡。清標於大正十二,三年間帶妻子徐纏和七位兒女、最小女兒還抱在母懷中、離開陳家祖厝遷住台南大人宮附近(今日東門圓環旁)。白天在布莊當帳房夜間開私塾教漢文和記帳,其長女絳雪亦學會此二專長。

清標一直為離開祖厝兄弟不和之事及收入微薄所苦,三、四年後憂鬱離世,年約四十五。
清吉獄中受嚴刑導至殘廢,身體無法伸直,於戰後離世,享年八十。


註1:陳家從第十世起為家族男孩定下二十字"鐘沛植煥增欽清本榮培銘森深炳在錫汝樹熙基",依輩份順序作為取名字的第一字,如 鐘字輩是沛字輩的父輩,餘此類推。
註2 :陳家祖厝後因子孫多有不同的意見,就被擱置,無人負責。在民生路拓寬時被拆,全拆與否清吉家族應知詳情。約兩百年的大 厝就此消失,憾事一件。
註3 :優貢生始於雍正二年,各省學政每三年於其學所報優行生擇尤者會同巡撫送部考試,朝考後一等任知縣,二等任教職,三等任 訓導。

2012年2月13日 星期一

一篇感人的故事

日本的諷刺明星兼導演北原武 ,不久前又獲得一個電影的國際獎。

幾年前他的母親去世,他回故鄉去奔喪。
他一直不喜歡母親,因為她一直不斷向這一個兒子 要錢,只要他一個月沒有寄錢回家,母親就打電話給他破口大罵,真是所謂的死要錢。而且北原武越出名,她索取的錢越多。

回到家之後,他還是忍不住! 大哭一場。
想到他一直在外,沒有好好供養媽媽,雖然是死要錢的媽媽,他還是覺得虧待母親。
等辦完了喪事,北原武正要離開家的時候,他的大哥把一個小包袱給了他說:這是媽媽叫我一定要交給你的。

北原武小心翼翼地打開小包袱,看到一本存摺與一封信,存款是用他的名義開戶,存款金額高達數千萬日幣,
信中母親寫道:
武兒,在這幾個兒女當中,我最擔憂的就是你。
你從小就不喜歡唸書,又亂花錢,對朋友太慷慨。
當你說要去東京打拼時,我就很擔心你會變成一個落魄的窮光蛋。
因此我每月從不間斷地要你寄錢回家,一方面可以刺激你去賺更多的錢,另一方面也為了替你儲蓄。
你給我的錢,我一毛都沒有花,你大哥一家把我養得好好的,你的錢就是你的錢,現在就拿去好好利用吧!

看完了信,北原武哭倒在地上,久久站不起來 ....

王永慶曾經說過一句話:
你賺的一塊錢,不是你的一塊錢;你存的一塊錢才是你的一塊錢。

現在的經濟景氣越來越差,全世界都進入了二低一高的時代低成長、低利率、高通膨;
不要小看你隨手花掉的小錢:一杯咖啡、一包香煙、一件衣服 ....
省下它,就有可能改變你的一生。
如果你身邊也有存不了錢的朋友,告訴他北原武的故事,你就有可能成為他這輩子的貴人!

養不起的未來 ~~ 不是收入太少,而是開銷太大!

從唐山渡海而來的一對父女

應該是清光緒末期,西元十九世紀結束前2,3年。當時台灣剛被滿清割讓給日本3,4年時。

一位陸姓男子帶著自己的ㄧ位女兒從唐山搭船,經過當時被海峽兩邊漢人稱為"黑水溝"的台灣海峽、到達台灣南端的枋寮港。

陸姓男子的身家及出身無人知曉,只帶那位女兒和一些隨身行李、那女兒的年齡約5,6歲左右,也不知他停留在枋寮的時間。

沒多久此陸姓男子將她女兒託養於一楊姓人家,自己一個人外出做生意此後就音訊杳然全無聯絡。該女孩後來被楊家收為養女,改姓楊名字叫進金。

由於養女要作家事雜務、所以她沒纏足。但也因此讓她有了作事和修理東西的能力。長大後嫁於出身枋寮但在台南居住於水仙宮旁的林家屘子林樹。嫁入林家後、因是最小的媳婦、大量的家務由她負擔,但她自幼就已吃苦耐勞,故不以作家務為苦。她夫家富裕,在枋寮有田地,雇用雇農耕種,另在台南有生意由林家的長子經營。林樹每天練字、吟詩作詞,從無作過任何生意。 由於家族龐大家事煩多,楊女的生活不比僕人輕鬆,日子就在如此的情況下過了。

1926年、她已育有四男二女、在一次到水仙宮菜市場買菜時,看到真耶穌教會在佈道。她停下聽了ㄧ些道理,心裡感到極大的感動和快樂。在林家、她的地位不高,先生又因傳統的對婦女忽視、不會考慮到她的難處,只知讀書、練字,認為婦道人家所處裡的事不值得費心。個性強的她也不向人抱怨,再多的苦也不找人訴苦或借機發洩,盡自忍下。聽到了教會的道理讓她心裡的委屈、痛苦得以舒解。自此、她便經常到在水仙宮附近北勢街剛成立沒到一年的台南真耶穌教會聽道。在當時信基督教常被視為背叛傳統、尤其在大父戶人家裡更是禁忌。當她被發現到教會聽道後,林家的人給她極大的壓力要她放棄,甚至被先生打,雖有如此的阻礙、她還是照常去教會聚會。

林樹看她並不因阻擋而放棄聚會,也隨她到教會要聽聽看到底講些什麼東西會讓她那麼著迷。聽過道裡後覺得並不違反他所讀的四書五經的教訓,其中還有ㄧ些平常沒聽過的道理,他也就不反對了。後來楊女就把孩子們全帶到教會來參加聚會。

1928年1月1日、她帶著六個孩子、四男(林天申、林天塗、林天鏸、林天庶)二女(林碧雲、林碧雪),在當時才開通不久的台南運河接受由日人長老須田彼得施行全身浸禮的大水洗、成為台南真耶穌教會的信徒。

林樹喜歡唱歌,唱讚美詩是他的一大樂趣,一次在聚會唱詩時、當他唱"聖哉!聖哉!聖哉!.."時這倆字在他眼前越唱越大。他了一下,他是讀書人,文字對他來說有它的神聖性,此現像對他有相當大的啟示和意義。後來在1929年他也受洗歸入基督。

就此、林家人就因楊女對道理的堅定追求而全家成為真耶穌教會的信徒、且一直延續到今日。



這是我的外祖母的故事。

2012年1月30日 星期一

顛沛流離的年代

台南徐家的悲劇

清光緒十一年、西元一八六五年、台南府城。

台南在當時常有土匪搶劫民家的事件,因當時的衙門及差兵不顧民間安危只求自利,往往讓百姓面臨搶匪時只能自求多福。
徐家在台南開了一家碾米廠,以當時的情況算是家境富裕。徐家少東剛結婚沒多久、夫人已懷孕。

ㄧ日、在徐家門前發現了一個土匪留下的紀號,(當時的土匪都會再作案前在選定的目標作下記號、警示一般民眾並讓官府迴避。
當時清朝的統治策略是以外來的兵勇(以廣東的兵為主)管理本地的治安,為的是讓雙方的關係不會親近,當地方有亂需要鎮壓
時不會手軟。因此,除非跟官方有直接或特別的關係否則官兵不可能為人民賣命的。)徐家少東就把妻子和親人送到他處,他有兩把洋槍、就帶著槍在家等候防禦,是否帶家丁未聽老一輩人提到。

到了夜晚,ㄧ群土匪、以鍋底黑炭灰塗臉、手拿火把和武器來到徐家大門欲強行破門行搶。徐家少東在牆內向土匪開槍,是否有傷到土匪不詳、然因此讓土匪萌起退意,因洋槍在當時是相當令人懼怕的武器。正當匪群欲退時,年輕血氣方剛的少東向土匪們嗆聲說: 好膽擱在來!! :,匪徒們回答:好!你就等著吧! 然後憤恨而退。

隔夜,徐家門前聚集了更多的土匪,他們也多了一些防彈的裝備,就全力猛攻。徐家終於被破,少東被害,當然財產損失不少。

徐少夫人17歲就守寡,當時腹中懷孕,在隔年(光緒十二年)一月二十六日產下一女嬰命名"纏",台語"要"的意思。在台灣有中國傳統重男輕女的觀念,一班人常以"不纏"(不要)來為女孩命名,但少夫人以"纏"為女命名、有以與此女一生相伴的決心。她一生守寡未再婚嫁。

此女徐纏後依富家人當時的傳統纏足,成長後下嫁台南府頂甲石街(俗稱:打石街,因造石業集中在此街)陳府陳欽熊和元配蔡氏所生之子、陳清標。 婚後共育五子二女,四子本農後來跟水仙宮林家大女兒林碧雲結婚,在台南盛場創立雙喜餅鋪。



這一對夫妻在台南市“盛場”〈現在台南的沙卡里巴〉面對中正路創立“雙喜餅舖”。一生育有兩女三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