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地瓜、大餅
親愛的馬可:
黃春明的作品『蘋果的滋味』不知道吾兄是否看過。文章描述著50年前的台灣,在那個年代“蘋果”是從美國進口且非常高貴的水果。只有有錢人才可能吃得到,一般老百姓如你我者,只能生病時在父母親的憐愛下,或許才有機會吃到。
故事中的男主人被一部美軍軍車撞到,送醫院治療。美國上校提著蘋果去探望。因為父親被車撞而極度悲傷的小兒子,在看到蘋果的那一剎那,悲傷全都煙消雲散了。在那個時代“蘋果”的魅力是這麼強。
昨天阿喜去了一趟超市,買了一袋「華盛頓蘋果」一共6 顆99元。曾幾何時高貴的蘋果竟然如此價廉。親愛的馬可這就是經濟條件改變了人類的價值 觀。
如果你沒有3高,你不可能去欣賞番薯的美。你手中的番薯,那鬆、軟、香、甜是經過台灣農業五十多年精密改造的結果,與早年父輩時的番署是不能同日而語的。記的父親口中的番薯飯確如丕山所言就是番薯簽加白米,番薯簽又乾又硬莖又多,決不是吾兄心中那鬆軟香甜的番薯一個樣。
親愛的布拉托同志、還有你的大餅,那種用老麵發酵的天然麵粉香味,決不是一般的統一麵包能比擬的。我曾經講述發麵的技巧給鐵同志聽,不知不覺中勾起了鐵同志思父之愁。因為他父親擅長用老麵發酵並且做的一手香甜的麵食。馬兄我擔心的不是那富足一代的適應力,應該是品味如此高貴的吾兄呢!
這是會應上一篇文章。